家里的古董棕绷松了,里颜港王师傅帮嫩修!
-
在琴川街道里颜港含辉面店对面的小弄堂里,藏着这样一家店。小伙伴们,你们知道是干什么的吗?
上世纪90年代,家家户户睡的床就是棕垫床。每逢乔迁、结婚添置家具,居民们总会给自己的床选一张结实的棕绷。然而会穿棕绷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,近日小编有幸给大家发掘到了一家。
王家凡,便是这家店的老板。王师傅从14岁起就在上海拜师学艺,如今已经整整50年了。王师傅在上海学成后,回常熟开这爿小店已有40多个年头了。
瞧!王师傅妻子手中的藤条儿不过1.5毫米。这些藤条看着很普通,却都是从印尼进口来的。其光泽、质地要比国内藤好。上世纪90年代初进价为每公斤12.5元,如今已经涨到每公斤70元了。
从拜师学艺起,王师傅就一直用这种藤条来编织家具。因为藤条又细又软,所以编藤是桩磨人耐心和时间的活计。
藤编工艺目前主要用于红木家具、楠木家具的座椅上。最早的时候,王师傅说这门手艺先要干木匠的活,把家具的框架打出来,再去编藤。那个年代没有刨板机,打老红木的榫卯结构都是人工锯、人工打磨的,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不像现在做加工,只要编藤,吃点功夫罢了。
说着,王师傅熟练地钩针,双上双下翻飞挑弄。他说,这是最简单的平纹编织。而十字扣、梅花扣、喜字纹都以此为基础,变出花样来。
王师傅的订单很多,不仅固定给本地几家红木厂做加工,而且还吸引了浙江、山东、上海等地的顾客慕名前来。
如今王师傅这里已经没有学徒了,也就是说他的这门手艺,要是哪天觉得身子骨不行了,就没有传人了,王师傅说到这里非常无奈。在他看来,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,也是一份坚守多年的情怀。
-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