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棕绷床的上海手艺人吴俊辉:担心棕绷行业可能消失
-
“阿有坏格棕绷修伐,阿有坏格藤绷修伐?”这些耳熟能详的吆喝声已经成为70后、80后上海人的记忆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棕绷床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圈。做棕绷的师傅越来越少,这种软硬适中、透气环保的棕绷床因为高成本、低产量的手工制作也被席梦思床垫替代,棕绷床的制作更是少之又少,“我们这行几十年后没人做了。”上海年轻的棕绷床师傅吴俊辉说。
手艺在就有饭吃
棕绷曾是华东一带流行的床框,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宋代。从砍树、下料、风干、做框、压边,到打棕、纺绳、穿线、编织、紧固、上漆等要经过大概十五道工序,而且全是手工操作。环保、透气、冬暖夏凉,特别适合发育中的小孩、孕妇以及中老年人,对颈椎和腰椎不好的人也适用。
吴俊辉的入行经历非常简单。他的父亲之前在上海一间以棕绷床为主的家具厂工作。后来家具厂解散,父亲在上海开了家棕绷床店铺。吴俊辉15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做棕绷床。“也没其他想法,觉得有手艺在就意味着有饭吃。就一直做到现在。”
几十年来,在席梦思床垫的冲击下,吴俊辉仍然守着这门传家手艺。对转行的考虑,他有些无奈:“我和老婆还有两个孩子都在上海,我们做棕绷床很多年了。有时她也会抱怨,希望我能转行。但转行我做不了其他的。再说这么多年做下来了,心里还是有些舍不得。”
棕绷床的辉煌与没落
吴俊辉做学徒的时代是棕绷床最辉煌的时代。那时,棕绷床是每家每户必备用品,结婚、搬新房,老百姓都要去棕绷店定做一张棕绷床,或者翻出有些凹陷的棕绷床修一修。上海家家户户都是两张以上。但吴俊辉20岁后,棕绷床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。
吴俊辉的棕绷床店在上海岚皋路上,经营了12年。店铺不大,里外两间房,可同时制作两张床。吴俊辉的店铺里,粗细均匀的木材整齐地靠墙摆放,外间还竖立着几个已经成型的棕绷,地上还堆放着很多藤条。吴俊辉说:“这几年兴起来用藤绷,跟棕绷一样,躺上去平滑,我也开始制作了。”
现在,传统手工的棕绷床鲜少人知,吴俊辉面对的似乎是个没有未来的行业。但他还是很乐观:“买棕绷床的大部分是老年人,但年轻人也越来越多,大家都看重天然环保的家具。”
现在,吴俊辉手头的订单有60多张床,上一年平均每个月大约50张床。他的店铺里有四五个人,满负荷工作,两天就可以制作好三张床。
做一张床要站十几个小时
每次做棕绷床,吴俊辉都会根据床的大小和宽度,计算出合理的中心位置,再和伙计分工,将一根根棕线穿接变成一张棕绷床。“既是细活,又是体力活。”吴俊辉说,“往往做好一张棕绷床需要连续站立十多个小时。年纪大的棕绷师傅,体力下降,腰受不了,眼睛也不行。”他的父亲,现在就没法再做棕绷床了。
在上海,现在有门店的棕绷师傅屈指可数,“没几家了。现在的师傅多是年纪大的,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。我可能是最年轻的那个。这行做的人太少,竞争小。” 吴俊辉说。
吴俊辉也曾叫老家的亲戚来帮忙,结果年轻人看不上这门手艺,这让他很无奈:“做这个很枯燥,每天重复工作很无聊,又没有成就感。”吴师傅叹了口气,“这一行很有可能要消失了。”
-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 下一篇